今年以来,资兴法院积极践行“司法为民”工作宗旨,深入开展“人民法官为人民”主题实践活动,在提高群众满意度上下功夫、求实效,牵住日常接待群众这个“牛鼻子”,本着“让群众少跑一次路,少等一分钟,少费一份心,少误一分工”的目标,实行了干警“坐诊”接待群众制度。每天安排干警到法官约见室轮流接待群众,为来访群众提供法律咨询、诉讼指导、办事指引等服务,让群众满怀疑虑而来,高兴满意而去。
变化一:以前群众等法官,现在法官等群众
传统的法院接待群众模式,即法官在办公室接待群众,群众有“三怕”:一怕来了找不到人,碰见案件承办人外出只能无功而返;二怕法官太忙,几小时的奔波和等待可能只能换来简单几句的交流;三怕反映问题难落实,反映的问题和情况犹如石沉大海难有回音。对此群众意见大、情绪大,“人难见,脸难看,话难听,事难办”成了部分群众对法院工作的基本评价。而法官也是一肚子意见:想写写判决书思路却经常被不期而至的当事人打断,明明见到法官忙不过来部分当事人仍旧纠缠不清……久而久之,少数法官对于接待群众产生了厌烦情绪,甚至不愿告知自己的办公室和联系电话,以此避免群众来访。一个小小的接待群众问题,成为一个长期困扰法院法官和群众的“两难”问题。
资兴法院党组敏锐意识到落实司法为民,接待群众是一块决不能放弃的阵地。为彻底扭转法官“被接待”的尴尬,资兴法院借鉴医院医生坐诊形式,专门在一楼立案信访大厅设立了法官约见室,按照民商事、刑事、行政、执行等不同分类,分别由相关庭室干警轮流“坐诊”。来访群众根据其反映或咨询问题的不同类型,由导诉台工作人员分别引导到各个约见室由“坐诊”干警负责接待。实行“坐诊”制度后,办事群众再不用担心白跑一趟,即使碰见自己案件的承办法官外出,也能由“坐诊”干警代为联系、答复,实现“人有处找、情况有处问、疑问有人答、问题有反馈”。“坐诊”制度也得到了法官们的欢迎,办公室不再人来人往、人声鼎沸,写判决书时也不用再担心思路被不时进来的群众打断,工作效率提高了不少。
变化二:以前办事满楼跑,现在办事不出门
在推行“坐诊”制度之前,群众来法院办事常常感到“找不到路,认不得人,说不出话,办不成事”。为进一步方便群众办事,资兴法院积极打造“一站式”服务模式,让群众不跑冤枉路。一方面特地在立案信访大厅设立了专门的办事窗口,让办事群众在大厅足不出门就能轻松办理退费、领取执行标的款、申请评估鉴定等常办事项,办事效率较过去提高了数倍。另一方面,严格实行首问负责制,明确要求第一个接触群众的“坐诊”干警作为首问责任人,凡属于自己职责范围的事项,能立即办理或明确答复的要立即给予办理或答复,不能马上办理或不能办理的,应耐心说明原因,作出合理解释。对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的事项,也要明确地告知当事人或来访人该事项的承办部门和承办人员,并引导其找到承办部门和承办人员。如果承办人员或承办部门人员有事外出的,还要告知联系时间和联系方式。干警如果违反首问责任,视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诫勉谈话、通报批评、调整岗位直至给予纪律处分和调离法院。
“一站式服务”模式推行以来,群众满意度提高了,法官的责任感也增强了,工作作风有了明显转变,“不知道、不清楚、下次再来”的使用频率越来越低。
变化三:以前反映问题靠“闹”,现在反映问题靠“点”
资兴法院党组深刻意识到接待群众来访,直接面对群众,来不得半点形式主义,必须要有务实的工作作风,时时处处为群众考虑,才能得到群众信赖。过去群众到法院反映问题,由于接待人员有限,负责接待的人疲于应付,很多时候群众得不到当面答复和解决。这使群众对法院抱有一定误解,认为申诉反映问题,要想解决只能“闹”。以致于少数群众产生了“大闹大解决,小闹小解决,不闹不解决”的思想。为解决好这个问题,资兴法院在实行“坐诊”制度的同时,推行了“点名”接待制度,在立案大厅公布了从院长到普通干警的照片、姓名和各自的职权范围,群众想找哪位法官反映情况,再也不用在办公室门外苦等,可以直接到法官约见室请“坐诊”法官代为联系或预约想见的法官。被点名的法官如无外出办事等特殊情况,必须到约见室亲自接待,与群众面对面、一对一地进行交流。“点名”接待制度推行后,群众反映情况多数都能当面答复、当面解决,增强了群众对法院的了解和信任。同时,资兴法院还为法官约见室规定了“三声”和“五个一”的工作要求,要求“坐诊”干警在接待办事群众时要做到“来有迎声、问有答声、走有送声”和“一张笑脸、一把椅子、一杯热水,一句问候、一个答复”,杜绝了过去极少数干警“冷、硬、横、推”情况的发生。不少原本怒气冲冲的当事人从法官约见室出来时已变得心平气和,不少原本棘手的纠纷也得到顺利解决。
小小的法官约见室拉近了法院与群众的距离,相互之间猜疑少了、信任多了,争吵少了、和谐多了,分歧少了、共识多了。由“被接待”到主动接待,思维方式上的一个小小转变,让一个曾经造成当事人与法官“双输”的“老大难”问题取得了“双赢”的结果。